我见过最有远见的人,是楼下开五金店的张叔。他今年58岁,头发白了一半,每天蹲在店门口修水管,乍一看和普通老头没什么两样。但仔细想想,他过去三十年做的每个选择,都像提前拆了命运的盲盒。

2000年前后,他还在老家县城的国营钢铁厂当车间主任。那时候厂里分房分粮票,连孩子上学都有内部指标,同事们都觉得“铁饭碗能端到退休”。可张叔突然递了辞职信——他说“钢铁厂的烟囱再高,也高不过环保政策的风向”。家人骂他疯了,他带着老婆孩子挤上绿皮火车去深圳,在关外租了间铁皮屋,从给五金厂跑销售开始。

2008年金融危机,很多工厂订单腰斩,同行都在低价清库存。张叔却把攒了八年的钱全押进去,盘下了现在这间临街的铺子。“经济差的时候,租金和转让费才是地板价。等市场回暖,五金店是所有小生意的毛细血管,家家户户装修、开店都得找我们。”后来果然,周边小区像春笋一样冒出来,他的店成了方圆三公里的“五金枢纽”,连装修公司都要提前打电话订货。

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教育儿子的方式。小张高考考了620分,能上省内最好的财经大学。但张叔坚决让他报了华南理工的环境工程:“你们这代人,会和‘双碳’打一辈子交道。财经专业现在热,可等你们毕业,AI都能做财务分析了,哪有给环境治理兜底的技术来得实在?”现在小张在新能源企业做碳管理,去年刚拿到行业内的青年科技奖,而当年那些选金融的同学,正挤破头考环境类的研究生。

有次我问他:“您怎么总看得见别人看不见的机会?”他蹲在地上修水龙头,水溅在裤腿上也不在意:“哪有什么未卜先知?我就是爱蹲在路口看人。看老头老太太买菜的路线变了,说明新超市要开;看年轻人搬着电脑进写字楼,说明这片区要起产业;看小学生书包里多了编程书,说明教育风向要转。再想想,这些变化三年后会变成什么样,十年后又需要什么——远见哪是看天,是弯腰看地。”

现在张叔的店门口挂着“回收旧家电”的牌子,他说“以后旧物循环利用是趋势”;货架最显眼的位置摆着太阳能手电筒,他说“万一遇到极端天气,这东西比充电宝靠谱”。他的远见从来不是宏大叙事,而是把“明天”拆成今天的每一步:在别人急着赚快钱时耐住性子,在别人恐惧时多问一句“然后呢”,在别人追热点时低头研究“底层逻辑”。

或许真正的远见者,都活成了“时间的翻译官”——他们听得懂时代的暗语,看得见浪潮下的潜流,然后在所有人都觉得“再等等”的时候,先迈出那一步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