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夏天在地铁站口遇见老周时,他正蹲在奶茶店门口啃煎饼果子,不锈钢餐车支在两米外,上面摆着六个保温桶,贴着“手打柠檬茶”“茉莉奶绿”的手写标签。我记得三年前他在快递公司当分拣员,现在倒成了“流动茶饮商”——这是他自己给的title。
“当初就攥着两万块,不敢碰实体店。”老周抹了把汗,塑料杯在餐车边缘码成整齐的小山,“先是考察了半个月,发现写字楼楼下的便利店奶茶卖18块,成本最多5块,但租金贵得离谱。后来刷短视频看见有人推流动餐车,琢磨着这玩意儿不用交房租,换个地方就能试错。”
他的创业清单我后来看过:二手餐车3800,封口机、制冰机找同行转的九成新设备,花了4500;原料最开始只进了柠檬、茶叶、植脂末这些基础款,压了2000块库存;剩下的钱全砸在“测试”上——头个月他在三个商圈摆摊,早高峰蹲写字楼,午休挪到商场侧门,晚上去夜市,用收款码后台统计哪个时段、哪款产品卖得好。
“最惨的是遇到城管突击检查,有天刚支起遮阳伞就被劝离,那天连成本都没赚回来。”老周扯了扯晒得发红的脖子,“但好处是试错成本低啊,换实体店的话,装修费、押一付三的租金,随便一项就能把两万块吞干净。现在我把数据摸透了,固定在两个地铁站口,下午四点到晚上九点出摊,一天能卖150杯,毛利差不多800块。”
他的案例让我想起另一个做社区团购的朋友。小夏辞职后在小区群卖预制菜,启动资金就五千:前两周免费送试吃装,用邻居反馈筛出了最受欢迎的三个菜品;和菜市场摊主谈好“预售制”,每天统计订单量再进货,没库存压力;配送就靠自己骑电动车,连跑腿费都省了。现在她拉了三个小区的群,月利润稳定在一万二,“关键是需求要精准,我卖的都是上班族没时间做的硬菜,比如梅菜扣肉、蒜香排骨,比外卖便宜,比自己做省事。”
观察下来,小成本创业的核心就三点:首先得“轻资产”,能租不买,能外包不养人;其次要“数据驱动”,别信“我觉得”,用摆摊的位置、试吃的反馈、订单的时间分布说话;最后得“灵活掉头”——老周后来把销量差的奶绿换成了冰豆浆,小夏发现冬天预制菜不好卖,立刻改卖现包速冻饺子。
上周路过老周的摊位,他正给餐车装遮阳棚,上面新贴了“第二杯半价”的海报。“下个月想雇个兼职,下午帮我看摊,腾出时间去谈学校的活动赞助。”他擦了擦额角的汗,眼神比当年分拣快递时亮堂多了——两万块能翻起多大的浪?大概就是这种,没有豪言壮语,却能扎扎实实在生活的缝隙里扎根的生意。
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