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几个做水族生意的朋友聊天,有人说“现在鱼缸比鱼贵,水草比猪肉贵”,也有人抱怨“直播卖鱼半年亏了三万”。水族行业到底还能不能赚钱?这个问题没有一刀切的答案,但拆开来看或许能找到些门道。

先看需求端——年轻人的“治愈经济”在托底。我观察到两个现象:一是小红书“原生缸造景”话题有3.2万+笔记,95后甚至00后愿意为“把溪流搬回家”花几千块买沉木、水草;二是办公室“桌面微景观”销量年增40%,很多白领说“看鱼游十分钟,比喝奶茶解压”。这种情感需求让水族从“宠物替代品”变成了“情绪刚需”,尤其一二线城市,客单价500元以上的造景订单占比超过35%。

再看供给端——细分赛道的机会比“大而全”更实在。朋友老王去年转型做“海水鱼定制缸”,专门给别墅客户设计带珊瑚礁的生态系统,单缸报价8-15万,反而比以前卖普通热带鱼赚得多。另一个做线上的妹子,靠“新手养鱼套装”(含鱼缸+饲料+水质测试剂)在抖音月销2000套,她说“90%客户是养鱼小白,最怕麻烦,一站式配齐反而好卖”。反倒是传统实体店,因为租金和流量成本高,纯卖鱼的毛利率已经从五年前的50%降到现在的25%左右。

但风险也很现实。首先是技术门槛——养水晶虾要控制PH值在6.2-6.8,养三湖慈鲷得模拟东非大裂谷水质,新手很容易“一缸鱼养一周全翻肚子”;其次是供应链波动,比如疫情时进口观赏鱼清关周期从7天拖到2个月,压死了一批中间商;最后是同质化竞争,某电商平台“小型鱼缸”搜索结果有2.3万件商品,价格战打到9.9元包邮,利润薄如纸。

总结下来,水族行业不是“闭着眼赚钱”的行业,但抓住三个关键点还有机会:一是瞄准“情绪价值”做场景(比如桌面微景观、儿童生态教育缸);二是深耕技术做垂直(比如专业水草泥、海水鱼饲料);三是用线上流量补线下短板(直播教养鱼、社群卖耗材)。毕竟,当年轻人愿意为“治愈感”付费时,能提供独特价值的水族生意,依然有它的生存空间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